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表示感谢。
今天闲来无事,正好江阳沽酒客就来给大家聊聊泸州的一些滩,(再次声明这次谈的滩只是泸州的一部分,不要问江阳沽酒客为什么这个滩没有,那个滩没有,一次性写不完,读书也不是一次就把百科全书看完的对不,要有过日子的心。另外如果有不对之处,欢迎指正不胜感激。)泸州的险滩多,光长江上知名的就有二郎滩、土地滩、大米滩、小米滩等等,那些时候,滩滩都是行船的鬼门关,过不了就淘汰。江河万古流,被洗白的人何止万千。
一、小米滩上吃火锅,你当真以为安逸的很哦?还有大米滩几个人知道?
【资料图】
位于罗汉和高坝附近的小米滩,今天可没有好多人过问和关心,当年也是让船工们不开心的地方。这个地方,在过去是夺走了不少会水人的性命。
小米滩在罗汉场,接着下面不远就是大米滩。听老人们说,那里礁石跌宕狭窄,枯水天显峰露角,小米滩浪珠如小米,大米滩浪珠如大米,可见水流之喘急,而“小米”更比“大米”危险。有人说泸州快解放时,达官贵人逃跑,民生公司有艘轮船在小米滩打烂了,由于装满了金银财宝,重得遭不住,进水就是秤砣落,很快到底落实,死者不计其数,沉船据说在五几年打捞过,好像没有成功(也有传闻说是张献忠沉了很多银子船在这里,船从这里经过时容易撞上这些沉船)。
这个传说不知道是真是假,反正家父曾经讲过,当然也没有要去河底寻宝的意思。在江阳沽酒客祖辈靠水吃水的年代,这里给他们的记忆永远不是轻松的。
但是今天再提到小米滩,已经不是讲当年的险阻,而是关于“火锅”的起源。但是大约雷声大雨点小,没有炒作起来,这些年也懒得再提。曾经有很多朋友煞有介事的对沽酒客说,你晓得不“火锅”起源是泸州高坝小米滩哦。一脸的骄傲自豪。有时候被人抬举是泸州通的沽酒客,这个时候就一脸无辜的望着对方,无奈的说,不晓得啊。然后煞有介事的告诉沽酒客,以前的船工生活苦,烂菜叶子煮起,撒花椒辣椒什么的,就成了火锅了,再买点下水(内脏不值钱),巴适的很。朋友你在给沽酒客摆这些玄龙门阵的时候注意口水,谢谢。
沽酒客突然想起另外一件事情,你可能不知道在泸州五味轩、川味轩、麻辣空间之前,南极子外面有家南极火锅,当时他就是泸州火锅王。前面三个只有膜拜,它在主干道水井沟,不晓得多少泸州人还记得。后来没落了则有一段故事,这里就不八卦了。
不过重庆的名气和味道以及影响力确实很大,起源一说,就算真的,也不能给泸州火锅带来什么荣誉,我们发明火药,却拿来当烟花爆竹,外国人用在枪炮上,所以你能说儿子打老子那么简单吗?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,与其纠结泸州火锅是否发源地之争,不如做出享誉全国的火锅品牌来。更实际。
当然如果泸州人有意识就早该去注册个小米滩或小米的商标,可惜迟迟未见也。不然雷军估计都要出钱来买了。
火锅,沽酒客始终觉得是一种烹饪的方式,不能算一道菜,喜欢就好,但是小米滩和大米滩当年船工们,相当艰辛,了解这个更有意义。你觉得呢?
二、杜甫开创工部滩,今天又有几人知?
自然形成的险滩在泸州的长江边或者在整个川江边上,多的起篓篓(泸州方言很多的意思)。船夫数百年也多的起篓篓,但是平头百姓,再艰辛,再多故事也名不见经传。百年以后随波而去,没人记得,不过名人就不一样,因为杜甫晚年来到泸州,不仅仅在停靠的地方栓出一块杜甫石头,还让一片无名的滩头,成为了有名的杜甫(工部)滩。
据说工部滩位于江阳区长江南岸。而杜甫石长江边上屹立一巨石,人称“杜甫石”。此石长约20米,高约5米,石上刻有“郁青涵碧”四字,字大一米见方。相传当年杜甫乘舟经此地时,江边突然涌现此滩,称工部滩。这一巨石为诗人系舟之石。杜甫舍舟登岸,游览了泸州,品尝了荔枝,即兴题了“郁青涵碧”四字,以后又吟了“忆过泸戎摘荔枝,清风隐映石逶迤……”的绝句。今工部滩已不存,杜甫石已成为水上航行的天然航标。
关于工部滩的消失,据说开什么沙石鹅板石就给弄绝了,又说是被炸了,具体然情况说不清楚。而杜甫石,以前叫灰毛石,因为泸州人做的一种豆腐乳就叫灰毛儿,又有人说因为豆腐谐音是杜甫,所以叫杜甫石。江阳沽酒客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。
另外一段来历是这样,据说我国民间第一个收藏奇石的人,是唐代大诗人杜甫。《素园石谱》所载:“衡山即南岳也,周八百里,上有七十二峰、三十八泉、二十五溪,其峰高峻者五,而祝融为最”。也就是说,衡山的72峰中,最高峰是祝融,而杜甫有一块爱石就名为“祝融”。
于是《素园石谱》又有了记载,杜甫得石一拳,名小祝融。杜甫得到了一块奇石,令他爱不释手。石头的体量虽不大,但奇峰突兀,意境悠远,这时他联想到衡山72峰中的祝融,于是,杜甫将这一块奇石命名为小祝融,为的是表达内心的喜爱之情。
“小祝融”的记载使杜甫成为有文可考的收藏奇石第一人,而真正使杜甫与藏石流传千古的还要数历史传说中“杜甫石”的故事。
公元七六五年七月,杜甫自泸州乘船到长江南岸的宝鸡渡(这个应该不是金鸡渡吧,请老一辈人指正一下),去观看那里的一块“鲁班石”。据传,鲁班曾经在那里修桥,但没有修成,只留下一块桥墩石,被人们称作“鲁班石”。那里的州官闻知杜甫到来,连忙置酒迎接,并在“鲁班石”上与杜甫对酌畅饮,次日,州官又派人送来荔枝,供杜甫品尝。返城后,杜甫以《解闷》为题做诗一首“忆过泸戎摘荔枝,青枫掩映石逶迤。京中应见无颜色,红颗酸甜只自知。”此后,以堂堂古代建筑师鲁班命名并流传已久的“鲁班石”,只因一首《解闷》诗,便更名变成“杜甫石”了。这也算是人们对杜甫钟爱奇石的一种肯定吧!
当然沽酒客曾经数次去东岩少鹤山下,沿江而行,找了几块大石头就是,不知道到底那块是,其实找石头是假,重拾泸州的文化自信和人文底蕴是真,有人说这是拿外面人贴金,只能说有一些东西是一种无法痊愈的病。沽酒客依然会坚持做下去。
三、民谚:罗汉场人生的憨,推船要推土地滩
以前罗汉古场,要进城(到泸州),除了走路,就只有坐船到管驿嘴(口语观音嘴)起坡。那时只有人工推的小木船,上水靠两个船工用蒿杆撑船行走。要经过的白石滩、土地滩,水流湍急,十分危险。
泸州有个水淹土地的传说(淹要读庵泸州话),不知道是不是土地滩或者相邻,不过这个传说倒是有点意思。
据老人讲以前,泸州小市麻沙桥外头烈女土桥旁边,有一户张姓人家,只有母子两人,相依为命。张小三老实勤快,每天打柴为生,孝顺母亲。
一天,张小三打柴回家,走到桥头休息,睡着了,迷迷糊糊地听到两个老者摆龙门阵。有个老者说:“明天有八位神仙从这里过,我们要把桥打扫干净。”张小三听了,第二天很早就到桥上去等。到中午时候,来了八个人,他走上去拉着最后那个拐子说:“我要跟你学徒弟, 当神仙。”原来这拐子就是铁拐李。铁拐李见他是个孝子,有心度他为仙,就说:“你要当神仙,就要吃得苦,不怕脏,不怕累,才得行。”张小三说:“我办得到。”铁拐李就让张小三跟着他去了好多天。
张小三每天见铁拐李吃臭鱼、臭虾,自己吃不下。铁拐李见他只有遇仙之缘,没有成仙之份,就对张小三说:“你母亲病得很恼火(意思病的很重),你赶快回去,我送你。”说完用拐棍在张小三胯下一撬,小三一个筋斗落地,就回到家了。
此时,吕洞宾问铁拐李:“我们的行踪,为啥子凡人晓得?”铁拐李说:“是扫桥的土地说的。”吕洞宾说:“土地老者儿泄漏天机,要处罚他。”于是把土地踢下河去,让大河涨水来淹他。后来,人们就把这个地点叫做水淹土地了。也有老一辈说以前二道溪这边退水出来,就能看到岩壁上的土地公土地婆立在那里。
从小市在南宋的草市发展成“百家之聚”的水陆码头之后。因地域优势、水陆运输便捷以及泸州10大乡镇中7个乡镇的货资进出口岸源于小市码头,得天独厚的交通孔道,使得它一度繁荣。
上面说的一些滩,泸州出城东大道必经小市,上接官亭,可走荣隆二昌,一上成都二下重庆。水岸大小码头,从工部滩、上码头、中码头、王爷庙、洞宾亭到水淹土地,罗汉场、龙溪河口都是盐船、粮船停靠的岸线。
古镇以水运而兴,小市以水运而立。自宋元之际的战云纷飞,小市水码头成为两军水战争夺的基地,在长达34年之久的硝烟弥漫,笳鼓悲鸣中,小市成为兵家必争必守的重镇。
明清历代,驰驿者舍马下榻小市,官道所由,人烟以聚,风气以开,巨商云集,大户蔚成。盐商、糖商、米贩、茶客集于一市。街下风帆梭织,商货鳞集,小市商埠甲于城厢。唯怪梦仙亭山门联云:“白日看千人拱手,夜晚观万盏明灯”,可见其小市商贸集市之盛,水运事业之兴旺。
如今这些滩不能说风平浪静,但是早就没有船工的号子声了,这些也是泸州的过往和民俗,继而生成一种家乡的文化和情愫,写出来,目的很简单,希望更多如沽酒客这样热爱家乡文化的年轻一辈,能知道。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