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纪录片《美术里的中国》第三季第五集,邀您一同欣赏艾中信先生的经典作品《通往乌鲁木齐》。节目将于2月27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(CCTV-1)22:30档首播,科教频道(CCTV-10)次日18:45档重播,央视频、央视网同步上线。
穿越时空 通向未来
(相关资料图)
油画《通往乌鲁木齐》将壮美的西部风光、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与火热的施工场景“拼”在一起,构成了一部凝固在画布上的“冰与火之歌”。
雪山、流云、旷野、牧歌……一列发自未来的火车穿越时空隧道呼啸而来,驶入想象的高原。左边机器轰鸣,右边牛羊成群,生产生活融汇交织;上边冰雪冷寂,下边劳动炙热,“冰与火”诗意结合。然而这并非真实的场景,而是艾中信在建设现场的畅想。画家灵感的原点,是七十多年前开始建设的兰新铁路工地。
打开视野 想象驰骋
1952年10月1日,为打通中原与西部的交通,终结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,连接兰州和乌鲁木齐的兰新铁路正式动工。正在寻找创作题材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艾中信,被媒体报道中“全国建筑铁路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”所吸引,把目光投向遥远的西北。
1954年春,艾中信抵达乌鞘岭写生。起初他只专注于描摹建设中的铁路工人,但雪域高原带给他更大的震撼。自然风光恢弘壮阔,恶劣环境下身边建设者昂扬的斗志与远处雪山的凛冽静穆一动一静,一暖一冷,形成了一种极具艺术感的对照。在画家石鲁的提醒下,艾中信还关注到少数民族生活与祁连山下民族互助的人文精神。
中西互鉴 时代风景
随着绘画内容逐渐清晰,艾中信感到传统风景油画难以将心中所有的场景融合在同一画面中,反复思虑间他想到了中国画的章法传统。中国山水画崇尚写意,不拘泥于固定地点如实描摹,能够灵活地切换视角,可以将不同场景融汇到一幅画中。
于是,他放弃了一板一眼的描摹,将油画风景写实与中国画山水写意有机统一:以兰新铁路建设工地为主体,将其他场景下的写生“借”用过来,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“拼图”。他以宏大的构思,赋予了风景题材以史诗般的展开可能。《通往乌鲁木齐》描绘的不是个人诗意,而是一个时代的风景,一曲建设者之歌。与这幅画作一起诞生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油画构图模式——全景式风景。
虽然兰新铁路直到1962年底才通车,但艾中信1954年创作这幅画时就已经让火车开进了乌鞘岭,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象征。
如今,画布上的“未来”早已成为现实,但建设的激情依然澎湃于每一寸土地。让我们走进画中,一起感受雪山下的波澜壮阔。